危害與診斷編輯
植株的細根首先褐變,不久開始腐爛并消失。切開接近地面部位的病莖,可以發(fā)現維管束微有褐變,并從該部位分泌出白色混濁污汁。青枯病是番茄、茄子、辣椒、馬鈴薯等茄科蔬菜的主要病害。主要癥狀是植株迅速萎蔫、枯死,莖葉仍保持綠色。病莖的褐變部位用手擠壓,有乳白色菌液排出。在高溫高濕、重茬連作、地洼土黏、田間積水、土壤偏酸、偏施氮肥等情況下,該病容易發(fā)生。
青枯病菌在10—41℃下生存,在35—37℃生育**為旺盛。一般從氣溫達到20℃時開始發(fā)病,地溫超過20℃時十分嚴重
2病原特點編輯
青枯病菌,可以同病株殘體一同進入土壤。長期生存形成侵染源。土壤水分對其在土壤中的生存影響極大。在濕度大的沖積土中,可以生存長達2~3年,而在干燥的土壤中,只能生存幾天。青枯病菌,在土壤中并非以休眠狀態(tài)生存,而是在上述發(fā)病植株或某種雜草的根際進行繁殖。 生存在土壤中的青枯病菌,主要是由作業(yè)過程中造成的傷口或者是由根瘤線蟲、藍光麗金龜幼蟲等根部害蟲造成的傷口侵染植株,在莖的導管部位和根部發(fā)病。有時也會由無傷口細根侵入植株內發(fā)病。
青枯病菌對原子氧、次氯酸敏感。根際環(huán)境中含有微量的原子氧、臭氧就能氧化掉病菌的鞭毛,可改變病菌的數量、活性。該菌為陰性菌,對直流電表現敏感。由植株流向土壤的電流對青枯病病菌的菌群分布、活性均敏感。
3發(fā)生條件編輯
青枯病菌在10—41℃下生存,在35—37℃生育**為旺盛。一般從氣溫達到 20℃時開始發(fā)病,地溫超過 20℃時十分嚴重。該病害多發(fā)于連作田和地下水位高、濕度大的沖積土田。應及時消毒和更換床土,并且有計劃地進行輪作,同時,采用嫁接栽培方式加以防范。一旦發(fā)現病株,應立即剔除井燒毀。
4防治方法編輯
1.農業(yè)防治
(1)采用無土、新土育苗.(2)定植時用 殺菌農藥灌根或浸根.移栽前77%可殺得500倍液進行灌根,或用農用硫酸鏈霉素3000一4000倍液或 甲霜惡霉靈600-800倍液,進行浸根,1~2小時.
2.物理防治
采用生物植保技術進行青枯病的防治。根據土壤以菌抑菌平衡原理,在作物青枯病發(fā)病初期追施HILOT菌博士海洋多肽生物菌劑10-15kg可以溝施或穴施,在使用之前,先把菌劑跟麥麩混合,調入牛奶3-5kg后,施入土壤,用土蓋好。
3.藥劑防治
栽培馬鈴薯,應選用無病種薯,用200倍的甲醛液浸泡1.5—2小時,取出用清水沖洗后播種。對種薯切塊時,切刀要用75%的酒精浸泡消毒。 [1]青枯病 [2]特效辦法,只能以預防為主,一旦發(fā)病,藥劑僅能控制病情,減輕危害.
(1)當田間發(fā)現病株,應立即拔除燒毀,對周圍土壤進行消毒.用2%福爾馬林液,或20%石灰水消毒。②發(fā)病初期用77%可殺得400倍液或農用硫酸鏈霉素或 農用抗菌素120按3000—4000倍、25%絡氨銅500倍進行灌根,每株300—500克.③對田間發(fā)病株達80%以上,沒有生產管理價值的進行毀種。
防治方法 |
預防方案 |
治療方案 |
發(fā)病中前期 |
發(fā)病中后期 |
甲霜惡霉靈或惡霜嘧銅菌酯30ml兌水15公斤,進行灌根,7—10天灌1次,連灌2-3次。具體詳見產品說明書。 |
枯利消30ml+惡霜嘧銅菌酯25ml兌水15公斤,進行灌根,7天灌1次,連灌2—3次。若病原菌同時為害地上部分,應在根部灌藥的同時,地上部分按40ml兌水15kg噴霧,每7天用藥1次,噴霧時,每15公斤水可加30g魚蛋白。 |
病情嚴重時,為了見效更快,在灌根或噴霧時,可添加一些化學藥劑,如:30%高科 惡霉靈50ml+15克福美雙或甲霜靈·錳鋅25g或20%葉枯唑20g。 |
|
4.生物防治
栽培前,向植株內注入非致病性青枯菌,以占據青枯菌的生態(tài)位,使致病性青枯菌無法進入植株。經試驗,預先植入非致病性青枯菌的茄子,全部沒有出現青枯病。此方法在2005年被發(fā)現。 |